扎根基層潛心研發為蟹農致富引領航向——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鄭巖事跡
- 發布日期:2018-06-22
- 瀏覽次數:1141

鄭巖, 2002年加入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,現為研發中心河蟹選育項目技術員。遼寧省第十二屆人大代表,盤錦市2015年企業科協“講理想、比貢獻”項目競賽活動先進個人,盤錦市2016年五一勞動獎章,遼寧省2017年最美工程師。
作為一名黨員,鄭巖同志始終不忘并一直用自己的行動踐行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”的宗旨。他積極投身于科協的各項工作,致力于科普惠農工作,經常參與科普惠農服務站為廣大農戶進行水產養殖知識的培訓,和養殖戶座談,了解他們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;參加科協組織的新品種推介會,細心準備認真講解;參加科技三下鄉活動,現場為農民解答在水產養殖方面遇到的難題,使廣大農戶的疑問及時得到解決,幾年來為推進科普工作做出了較大成績。2016年在和養殖戶交談的過程中,了解到養殖戶收獲的河蟹規格普遍偏小,銷售價格較低,在詳細了解了他們的操作方式的基礎上,創新改進了養殖方式,被命名為“光合模式”在三角洲地區進行推廣,2017年這些農戶的收入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,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。
稻田養蟹首創于盤錦,在盤錦有著廣大的基礎,影響著大量農民的收入,為了保證蟹苗的成活率,養殖戶不得不少施肥或者不施肥,這樣一來就降低了水稻的產量。針對這一點,鄭巖同志和領導及同事們多次論證,形成了一套選育抗氨氮品系蟹苗的技術路線,并進行公關,目前已經獲得了一批高氨氮抗性河蟹家系,距離培育出抗氨氮河蟹新品種已經不遠,屆時進行稻田養蟹的農民必將迎來收入的一次跨越式增加。
他經常深入河蟹養殖的第一線,和農民交談,和工人聊天,和技術員交流,掌握第一手資料,了解制約產業發展瓶頸,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。結合公司戰略,組織技術力量進行公關。目前多項成果已進行轉化,應用于大規模生產,產生了較好的生產及社會效益。2012年獲得國審中華絨螯蟹新品種“光合1號”,作為主要完成人《河蟹新品種“光合1號”選育及應用推廣》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;《大規格河蟹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》獲得遼寧海洋與漁業科技貢獻二等獎。河蟹“光合1號”推廣養殖面積已經超過5萬公頃,經濟效益超過2億元,帶動10000多戶農民共同致富。
他淡泊名利、甘于平凡、樂于奉獻的思想根基。他認真踐行創新發展理念,積極參與科研項目,先后參與了國家“863計劃”之《中華絨螯蟹良種培育》、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之《河蟹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》、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《河蟹稻田生態養殖技術示范》等科研課題,參與了遼寧省科技計劃《遼河水產河蟹良種繁育技術研究與開發》、《漁業新品種選育與健康養殖技術》等科技攻關項目。通過不斷科技創新,已研究出多項科技成果,在河蟹育苗技術、海蜇育苗養殖技術及人工餌料開發、單環刺螠育苗養殖技術、沙蠶育苗技術水平方面走在了國內前沿。
單環刺螠的營養價值很高,2004年應公司領導要求,他帶領其他同事開始研究《單環刺螠人工育苗與土池養殖技術》??蒲谐跗诰陀龅搅撕艽箅y題——單環刺螠的卵細胞無法觀測,相關介紹資料很少,只找到了一篇1995年發表在《齊魯漁業》上的研究單環刺螠生活史的論文。他想辦法聯系到論文的作者,并親自打電話和這位老學者共同探討。最終,在他和同事們的多次探討、多次實驗后,最終完成了單環刺螠人工育苗和土池養殖技術的開發。如今,單環刺螠的價格已有當初的2元/斤漲到30-60元/斤。鄭巖和他的同事們的辛勞研究為公司創造了巨大的效益,鄭巖也因為這一項目榮獲盤錦市科技進步二等獎。
2013年在蟹苗培育過程中,偶然出現了一些紅色的蟹苗,他敏感的意識到了其價值,經過幾年不斷地純化繁育,終于形成了具有觀賞價值的紅殼河蟹?;钪暮有窔ぞ图t了,顛覆了人們對于河蟹的認知,看到的人們無不嘖嘖稱奇。更有一些頂級的專家學者,表示了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意向。
截至目前,鄭巖在河蟹新品種選育及養殖模式開發、沙蠶育苗養殖、單環刺螠育苗養殖、魚類增養殖等方面取得了8項科技成果,其中4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專利。同時,參與選育國家級河蟹新品種1個、參與制定地方技術標準4個。在學術方面,鄭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:國內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累計選用他的水產養殖學及生態學科技論文 10多篇,他還參與編寫了《北方河蟹養殖新技術》。
上一篇:
一片丹心育桃李 三尺講臺鑄徽章